【资料图】
4月2日21时,天津市河北区京津南仓供电工区,13名作业人员坐在会议室进行凌晨“天窗”作业前的安全预想,这是他们维护京津城际以来雷打不动的老规矩。
每个人神情严肃,认真研判着作业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风险点。从预想会开始,“安全”这根弦便在大家脑中紧绷起来。出发前,工长梁龙龙又“唠叨”一遍:“大家再认真检查一下作业所需的工具材料,看一下有没有遗落的……”
零时30分,随着最后一班高铁飞驰而过,京津城际的“天窗”时间开始了。一名高空作业人员拿出手中的视频记录仪朝着搭档的防护服扣带戴了上去。随后,两人借着头顶的灯光,一眨眼功夫就爬到了距离桥面5米多高的车梯上。
“安全带已打好,对定位器线夹状态进行检查,对螺栓力矩进行校验......”高空作业人员匀速转动着力矩扳手,口中复诵着手中的动作。设备上的每一个零部件都需要过他们的“法眼”,“检一米,保一米”已经在大家脑中形成了“机械记忆”。
“调节器状态良好,接触线线夹安装完毕……”车梯上的作业人员话语不多、配合默契,紧接着一名作业人员又开始匀速转动手中的 “神辅助”——铁路客运专线接触网整体吊弦辅助调节器,这是他们专门根据高铁线路自主研发的检修利器,十分钟后各项参数完全达标、分毫不差。
“京津城际”是我国第一条设计时速350公里的高速铁路,自2008年开通至今已安全运行第15个年头——这背后,有一群昼伏夜出的“夜行侠”在守护。
“起初,接管全国第一条高速铁路在设备维护上没有先例可循,没有任何经验,感觉走进了无人区,只能一点点地去摸索。” 在4月2日举行的中铁电化运管公司第十届工区标准化建设现场推进会上,该公司党委书记齐波告诉记者,以中国中铁劳模、优秀共产党员刘恩亭为首的团队提出“像维修钟表一样维修接触网,像爱护眼睛一样爱护接触网设备”的检修理念,经过不断的探索,最终形成了一套“高标准、严要求”的高铁检修体系。
“你不把刀磨得快快的,关键时刻就会出问题。”齐波说,“铁路维管工作最早是人看、手敲,现在更多借助设备,今后将是智能维管、数智运维,这一切才刚开始,我们将在相关平台建设、数据分析等方面投入更多。”
一支高铁运维队伍的战斗力,不仅来自日常作业中磨炼累积的实战经验,也来自日常生活中潜移默化的习惯养成。走进京津南仓供电工区的职工宿舍,你会发现好像走进了军营——被子叠得像豆腐块,桌子上无一杂物,连牙缸里的牙刷都朝着一个方向。“快速有序、令行禁止”的战斗力就从这点点滴滴中养成。(工人日报客户端记者 蒋菡 通讯员 张燕青 姚卫兴)
X 关闭
Copyright © 2015-2032 华西服装网版权所有 备案号:京ICP备2022016840号-35 联系邮箱: 920 891 263@qq.com